top of page
全台滿5000元免運|港澳及海外滿萬免運|加入會員,首購享95折優惠
最新消息


寶石中間為何有個「黑十字」?切磨師的鬼故事,聊聊那些可怕的光學陷阱!👻
在寶石切磨這個追求極致美麗的行業裡,切磨師不僅是創造美的魔術師,有時… 也會不小心創造出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「小怪物」😱。 這些「怪物」不是指真正的裂痕或瑕疵,而是一些因為切磨比例失當,而產生的、頑固地盤踞在寶石內部的「光學鬼影」。今天,就來講幾個切磨師圈子裡流傳的、讓人頭皮發麻的「鬼故事」。 鬼故事一:陰魂不散的「領結」 這是長形切割寶石最常見的「夢魘」。當你拿起一顆橢圓形、馬眼形、或梨形的寶石,你可能會發現,在寶石的腰部中間,橫亙著一個黑色的、像蝴蝶領結一樣的暗區。這個暗區,無論你怎麼轉動寶石,它都陰魂不散地待在那裡。 這個討厭的「 領結效應 (Bow-Tie Effect) 」,就是一個典型的光學陷阱。 它的成因,是因為在這些長形寶石的中央區域,刻面的角度無法有效地將光線反射回你的眼睛。光線從這些角度射入後,直接從底部「漏」掉了,沒能完成它的旅程。沒有光線返回,你的眼睛自然就看到了一片黑暗。 一個優秀的切磨師,雖然無法百分之百地「消滅」領結(這是長形切割的物理宿命),但他會通過精確地調整亭部角度和刻面排列,來最大限度地「縮小」和「淡化」這個


寶石表面為何像鋪滿了「鑽石格子」?認識沒有桌面的「棋盤式切工」!♟️
當你看到一顆寶石,它的表面沒有那個我們熟悉的大大的、平平的「檯面」(桌面),取而代之的,是數十個乃至上百個整齊排列的、閃閃發光的小格子,像一個精緻的棋盤,又像迪斯可舞廳裡的鏡面球… 這到底是什麼神奇的切工?🤔 別懷疑,你看到的就是一種風格非常獨特的「 棋盤式切工 (Checkerboard Cut) 」。 它最標誌性的特點,就是放棄了傳統切工中那個作為「窗戶」的大檯面,反而在整個寶石的冠部(上半部),鋪滿了方形或菱形的刻面。這種設計,創造出了一種非常與眾不同的光影效果。 當「表面功夫」做足做滿 為什麼切磨師要這麼設計呢?這背後其實藏著非常聰明的「揚長避短」策略。 棋盤式切工的核心目的,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寶石「表面」的閃爍感。那些密集的小格子,就像無數個微小的聚光燈,無論光線從哪個角度照過來,總有幾個格子能瞬間「亮起來」✨,然後又迅速「暗下去」,創造出一種波光粼粼、極具動感的視覺效果。 這種切工,簡直是為某些特定類型的寶石「量身打造」的! 想像一下,如果一顆寶石的顏色非常漂亮,但它的內部沒有那麼「乾淨」,或者因為材質本身的關係,火光和亮光不是它的強


寶石內部為何像「萬花筒」?揭秘「凹面切割」的光影幻術!🌀✨
當你看到一顆寶石,它的內部光影不是那種乖乖的點狀或片狀閃爍,而是呈現出無數道彎曲、交織、放射狀的璀璨光絲,彷彿一個被按了暫停鍵的萬花筒,又像是科幻電影裡的時空隧道… 等等!這到底是什麼神仙操作?🤯 請注意,這可能不是一顆普通的寶石!你很可能邂逅了一種來自切磨師工具箱裡的「黑科技」:「凹面切割 (Concave Faceting)」。 這是一種完全顛覆傳統思維的切磨藝術,它所創造出的視覺效果,簡直讓普通切工望塵莫及! 🤩從「平面鏡」到「哈哈鏡」的超級革命! 自古以來,寶石的切磨,不管是鑽石閃亮亮的明亮式切工,還是祖母綠方方正正的階梯式切工,構成它們的基本單位,都是一個個「平的」刻面。這些平面就像無數面小鏡子,規規矩矩地反射著光線,很乖,但有時候也有點無聊。🤷♀️ 而凹面切割,則進行了一場徹頭徹尾的革命!切磨師會收起他們平面的砂輪,換上了帶有圓弧度的、特製的鑽石磨棒。他們在寶石的屁股(也就是亭部),磨出了一個個「凹進去」的弧形刻面。 這是什麼概念?如果說傳統的平面刻面是「平面鏡」,那麼這些凹陷的刻面,就相當於在寶石內部,裝上了幾十面微縮版的「


寶石上半身是鑽石,下半身是祖母綠?「混合切工」到底在混合什麼?🤔
當你拿起一顆橢圓形或枕形的彩色寶石,比如藍寶石或碧璽,仔細端詳它的切工時,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「混搭」現象? 它的上半部(冠部),常常被切磨成許多三角形和菱形的刻面,看起來閃閃發光,很像鑽石的切法。但它的下半部(亭部),卻是幾層長條形的、像樓梯一樣的平行刻面,這又是祖母綠切工的經典風格。 這不是切磨師切到一半突然改變主意了 😂,而是一種在彩色寶石世界裡,應用極其廣泛的實用主義設計哲學,叫做「 混合切工 (Mixed Cut) 」。 當「閃亮」遇上「顯色」 為什麼要這樣「混搭」呢?答案是:為了「魚與熊掌兼得」! 切磨師這麼做,是為了在一顆寶石上,同時實現兩個最重要的目標: 讓它夠閃,也要讓它的顏色夠美 。 寶石的上半部,也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「臉」,採用了類似鑽石的「 明亮式切工 (Brilliant Cut) 」。這種切工的設計,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寶石的「火光」與「閃光」✨。那些精心設計的三角形和菱形刻面,能讓光線在其中產生更多次的反射和色散,創造出活潑、靈動的閃爍感。 而寶石的下半部,也就是它的「屁股」,則採用了「 階梯式切工 (Step


你的寶石有「雙眼皮」?帶你看懂「雙折射」的重影之謎!
在鑑定寶石時,有一個非常有趣、有時甚至能作為判斷依據的現象。當你拿起一顆透明的寶石,從它的正上方(檯面)仔細地朝著底部看下去時,你可能會發現,底部那些尖銳的刻面稜線,竟然變成了「兩條」平行的影子! 這不是你眼花了,也不是寶石沒切好。恭喜你,你親眼見證了寶石世界一個奇特的物理現象,叫做「雙折射 (Double Refraction)」。(小編第一次看到真的以為自己眼花.......忍不住很想用力眨眼看清楚) 光線的「岔路口」 要理解雙折射,我們可以把光線想像成一個進入寶石內部旅行的旅人。 在某些寶石裡,比如鑽石、尖晶石、石榴石,它們的內部晶體結構是高度對稱的(在礦物學上稱為「均質體」)。光線旅人走進去,就像上了一條康莊大道,一路上暢行無阻,方向不變。這類寶石,被稱為「單折射」寶石。 然而,在另外更多的寶石中,比如藍寶石、碧璽、橄欖石、鋯石,它們的內部晶體結構沒那麼對稱(稱為「非均質體」)。光線旅人一走進去,就彷彿來到了一個岔路口,瞬間被「分裂」成了兩個人,分別走向了兩條速度和方向都略有不同的路。 這就是雙折射的本質。一束光,分裂成了兩束。所以,當這


寶石裡藏著一條線、一顆星?解密「貓眼」與「星光」的形成之謎!🌟
在寶石的世界裡,有些奇特的現象,第一眼看到時,總讓人懷疑自己的眼睛。比如,一顆圓潤的寶石表面,浮現出一條明亮、細膩、會隨著光線移動的「線」,就像貓咪在黑夜中豎起的瞳孔。又或者,在寶石的穹頂上,出現了一個清晰的六芒星,閃耀著神秘的光芒。 這不是什麼魔術,而是寶石界大名鼎鼎的兩大光學特效: 「貓眼效應 (Chatoyancy)」和「星光效應 (Asterism)」。 有趣的是,創造出這些美麗奇觀的,恰恰是我們通常認為應該被剔除的「內含物」。 當「內含物」成為主角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,寶石內部的包裹體或內含物,被視為影響淨度和價值的瑕疵。但在這裡,它們卻搖身一變,成了舞台上最重要的主角。 貓眼和星光效應的成因,都源於寶石內部含有大量極其微小的、呈「針狀」或「管狀」的內含物。更關鍵的是,這些數以萬計的微小內含物,還必須像受過軍訓一樣,彼此「平行排列」。 當光線照射到這顆寶石上時,就會在這些整齊排列的「針」上發生反射和散射,光線被集中起來,最終在寶石表面,匯聚成一條垂直於這些針狀物方向的、明亮的「光帶」。如果只有一組平行排列的內含物,我們看到的就是一條線,這


訂製珠寶前必看!K金、鉑金、925銀怎麼選才不後悔?看完這篇讓你從小白變專家!
嘿,正在為了訂製那件獨一無二的珠寶而興奮不已嗎?我們懂你! 當腦海中完美的設計圖終於要變成現實,最讓人頭痛的一步,往往是:「到底該選什麼材質?」 「聽說鉑金很高檔,但跟18K金差在哪?」 「14K金跟9K金會不會很容易壞或褪色啊?」 「如果預算有限,選925銀會不會很沒質感?」 別擔心,這些問題我們都聽到了!選對材質,不僅能讓你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,更能讓心愛的珠寶戴起來舒適又安心,即使過了許多年,依然閃耀如初。這篇文章就是你的專屬材質顧問,讓我們用最白話的方式,聊聊K金、鉑金和925銀到底怎麼選,才能完美實現你的夢想設計! 第一站:先搞懂K金、鉑金、925銀的身分證 在開始比較之前,我們先花一分鐘,快速認識一下這些金屬界的巨星們,搞懂它們的「純度」是什麼意思。 K金 (Karat Gold) :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杯「黃金特調」。24K是純金,但因為太軟了,不適合日常佩戴。所以我們會加入其他金屬(像是銅、銀、鈀)來增加它的硬度,並調出不同顏色。數字越小,代表黃金比例越低,但硬度也越高喔! 鉑金 (Platinum):天生自帶高冷氣質的貴族


戒指戴久怕撞壞?💥 硬度不是唯一標準!先認識「寶石三大耐用性指標」
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擔心?花了好幾個月的薪水,買下一顆心愛的寶石戒指,戴在手上卻總是小心翼翼,深怕一不小心磕碰到,就在寶石上留下一道心碎的傷痕。 你的擔心,完全是合理的! 很多人在購買寶石時,會被告知「莫氏硬度」,並認為硬度高就等於耐用。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誤區。...

bottom of page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