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日寵兒「打金佬」?認識時代孤兒「香港師傅」(上)
- Ryan Yu
- 2023年10月2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「打金佬」是舊香港人對金工師傅一種比較隨便的稱呼,如果你在台北東區的小巷弄裡聽到這個名號,就代表有一位世外高人在你附近。

來自香港的「打金佬」,亦即是台灣人稱的「香港師傅」,以手工好聞名,他們見證和參與了「東方之珠」輝煌的金工工業發展,並走到現在。雖然很多的師傅都隨著年齡而離去,他們的故事早被遺忘,但仍一些師傅與這個年代抗衡,掙扎著。時代曾經讓他們成為寵兒,時代現在也讓他們成為孤兒。
全球經濟因戰爭與地緣政治的緊張,步入衰退,消費者的購物意願大減,導致大量從事金工業的技術人員失去工作。阮師傅入行超過半個世紀,景氣之差,使他收入大幅下降,因此他不時也會緬懷過去港台兩地金工業的榮景。
喝一口茶,抽一根煙,回望人生。 他常語帶無奈地嘲笑自己的伙伴:「沒死的,都回香港撿垃圾了!」
美軍停靠 香港賺爆
六、七十年代,香港因英國的統治漸漸成為外貿出口以及加工業的重要港口,適逢大陸的嬰兒潮,逃難到香港的年輕一代,落地生根,在資源匱乏的彈丸之地,掙扎求存。小時候居住於徙置區的阮師傅,從13歲開始就因家境貧困,於當時尖沙咀一帶的金工工廠集散地尋找工作,輟學,成為金工學徒,年紀小小就開始賺錢。
到底從前的香港金工有多繁盛?
阮師傅說:「當時香港金飾的需求很大,不少美軍都會因為軍艦停靠,順道來香港打金,所以那時候不怕沒工作。」他又指出,當時香港的金飾價廉物美,美軍一到香港,就會打一些金器回國送人或收藏,因此香港的金飾出口生意非常蓬勃。
當時亦有賴於香港勞工的敬業精神,金飾出口的標準早已達到國際水準,因此做出了口碑,使當時尖沙咀的金工廠都不分晝夜地趕工,漸漸讓香港金工業打出名堂。
「尖沙咀要快,中環就要美!」
1967年在尖沙咀的厚福街和梳士巴利道的工廠大樓裡,滿滿都是金工師。師傅級的,一天要處理12隻出口外貿男戒,學徒就要做6隻,出貨量之大,讓作為香港人的阮師傅既回味又自豪。可是他回味和自豪的原因,除了是因為當時的繁華盛世、財源滾滾外,更多的是對自己當年的效率和手藝的肯定!
「當時貨都很趕,美軍休假幾天就要回去,所以跑來尖沙咀打金的都要做很快!」阮師傅指,由於當時金飾出貨量大,因此工廠會為他們提供住宿,一個月25元港幣,每月只休兩天假,為的就是拼經濟,改善生活,若他們能撐過兩年,薪水就會漲到100多元,足以給他們安定的生活。
延伸閱讀:



留言